Wednesday, April 21, 2021

無關標籤,只談態度

最近關心民主行動黨的朋友對許多標籤感到迷惑。不管是否是黨員,大家都很好奇地問:到底我要如何把我認識的行動黨議員或領袖進行歸類。很可惜的是,大家到最後都是無功而返,因為貼標籤的人物從來都不會為這些標籤進行一定程度的定義或詮釋。

既然沒有定義,那麼要依靠這些標籤行走江湖的人物就可以長期輕易地遊走於灰色地帶。這種操作方式尤其是在選舉期間更為明顯。最終,爭論淪為互扣帽子。

說明白,這和行動黨的鬥爭路線或主義完全沒有關係。這些標籤之所以會出現,純粹是選舉考量所在。有了這些標籤,操弄者就可以淡化所有關於個人的操守和行為問題。

因此,只要我們把這些貼上去的標籤拿走,反而正視或監視貼標籤者的過去和現在的言行舉止,反而更容易看清事實的全部。

例如:選民或黨員若要更精準地評估政治人物(包括我自己)的表現,更好的標準應該是監視這個政治人物在掌握權力和職位的時候做過和說過什麼話,而不是在這個政治人物下野或不掌控權力或職位時說過或做過什麼東西。

你會發現有些人之前位高權重,其言論的花兒當時開得大,但是後來的行為結果卻非常小。

他們在位時若有東西是他她答應了,卻辦不好或辦不成,他或她是否曾經道歉和解釋為何辦不成?如果有,他或她的理由是否合理?大家得到的教訓是什麼?日後如果有機會再來一次,我們要如何避免重犯?如果有政治人物能夠如此坦誠對待大家,我相信這也沒有什麼好爭議的。

對於現在我們看到的標籤。如果再把時間再拉長和拉遠一點來看,你會發現貼標籤的人過去也曾經說過同樣的言論。就拿“多元化”來說,有者認為多元化是應該凸顯多元族群色彩,讓大家看到各族群的色彩是同等鮮明。持不同論述的人則認為必須突出弱勢族群的色彩來對比強勢族群。

這樣一看,到底誰是誰非呢?其實是看不出對錯的,但是如果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或空間曾經前後不一,那就非常有趣了。

因此,與其爭論何者論述更為正確,(而這樣的爭論也是沒有意義的),倒不如監視為何有人前後不一?到底他們葫蘆裡賣甚麼藥?就好比之前我提到,有人似乎非常喜歡消費馬哈迪來抬高或突出自己“反馬”的形象。事實是,希盟已經決定支持安華出任首相,幹嘛還拿馬哈迪來消費?

這裡面完全和路線或標籤沒有關係,只有心態正確與否的問題。
 
劉永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