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9, 2020

抗疫之下的中小企業和食物安全問題

馬來西亞實行行動管制令迄今已經超過一個月。當聯邦政府在3月16號宣布實行長達14天的行動管制令,許多人除了忐忑不安之外,也毫無預警,即到底接下來的14天生活會如何。

行管令實行初期,許多民眾一時未能適應,但是街上的行人和車輛數量明顯減少。行管令迄今已經延長三次至5月12號。現在沒有人能夠排除行管令在5月12號之後不會再延長。

因此,許多人當初並沒有預算到行管令原來會延長到這麼久,以致企業界在各方面的準備還是不足。

中華民國台灣本來是口罩輸入國。當武漢肺炎爆發初期,台灣不僅限制大陸人士進入台灣,甚至還下令禁止口罩輸出。台灣本身的口罩供應量本來就不足以應付本土市場需求。後來台灣依靠本身中小企業和機械製造與供應廠商,把一台台製造口罩的機械拼湊起來,成就中華民國的“口罩外交”。



馬來西亞的製造業和中小企業是否有能力在行管令期間模仿台灣廠家的應變能力,順應武漢肺炎的侵襲,轉型成為戰略物資生產商和供應商?這是我在這場“戰爭”中看到的第一個問題。

台灣的經驗告訴我們,中小企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以致在動亂時期,中小企業也是國家戰略的重要幫手。可惜的是,馬來西亞醫療配備生產技術不完善,不僅無法完全自供自給,連原料、配備或儀器也必須仰賴入口。這點我們絕對不能忽視。如果今天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場全球流行病疫,而是一場戰爭,如果無法完全自供自給,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此如此,面對疫情,我們也看見民間企業的韌性。媒體報導讓我們看到地方上的許多民工、裁縫師、義工和技術人員挺身而出一起抗疫。

這一則則的暖新聞有裁縫師應召前往為醫護人員或醫院縫製個人保護衣、義工們努力每天為需要的人士和團體供應食物等等。這意味著我們依然可以動員許多寶貴的內部資源,以應付緊急時刻的需求。我們到底有什麼策略讓這些寶貴的資源成就我國的“口罩外交”?

第二個問題就是食物安全問題及食物供應。全國各地的菜農果農數以萬公噸的蔬菜水果或食材因市場不濟沒人收割收購。士拉央批發公市一旦遭封鎖,市場上的蔬菜價格就水漲船高,甚至不時傳出蔬菜供應不足。到底食物供應鏈發生什麼問題?是不是行動管制令導致商業車輛無法運行?還是市場突然萎縮,導致多餘的物資無法進入市場?

經過這段病疫來襲,各界必須反思到底我們的中小企業,尤其是從事製造業的業者需要怎樣的技術和資源來提升他們的應變能力和整體應戰能力?馬來西亞的食物安全問題和供應鏈問題也讓我們反思,到底現行的法律框架來規範各地區食物銀行的運作?回答這些問題將會是病疫趨緩後的新常態。

劉永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