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半島的華人新村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遭某些巫裔政客炒作。
他們的言論不外是:到底我們要為新村申請怎樣的文化遺產?新村和共產黨有關,難道我們要把這不光彩的過去拿來當文化遺產?
首先,他們必須科普一下申請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文化遺產的步驟和條件。當我還是萬津區州議員時,有幸和相關組織和諮詢單位談論,得知要成為世遺並不一定指的是建築物或風景,因為一方水土之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可以申請入遺。其關鍵在於申請者的資料、田野考察、文章記載或口述歷史等是否齊全。
如果資料充沛,那麼成功的機會更高。如果單憑一些照片文物,這尚有一段距離。
第二,新村為何物?他們說新村和共產黨有關。這句話說對一半。沒有說對的另一半就是:新村是馬來亞聯邦和其他英聯邦國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打敗共產主義的唯一成功例子。其操作方式就是以犧牲上兩代華裔先輩的個人自由和經濟利益來切斷馬共的糧食供應。馬共最終在1989年和馬來西亞和泰國政府簽署和平協議,放棄武裝鬥爭。
上世界二戰結束後,共產主義滲透東歐諸國。為了顛覆英殖民政府,馬共武裝分子在馬來亞和新加坡不停流血事端。犧牲的不僅是英國人,也包括在一般的華印裔勞工以及散居在郊外的甘榜馬來人。
1950年韓戰爆發、朝鮮半島在三年後切分為南北韓兩國。中國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丟失在中國大陸的政權,從1948年開始把中華民國政權遷移至台灣。越戰幾乎同時爆發。越共現與法國開戰,然後和美國開戰,最後在1975年以武力統一越南。在1962年,古巴在蘇聯的撐腰之下成功在裝置長程核導彈,可以直接對美國本土進行核武襲擊。在1963年,印尼蘇卡諾總統左傾,對剛成立的馬來西亞聯邦進行武裝對抗。
以上都是共產主義耀武揚威的例子,但是馬共自新村出現後無法複製他們在其他地方的成功之處。因此有學者認為與美國在全球各地發動的抗共戰爭比較,英聯邦在馬來亞推行的新村政策卻在傷亡人數更低之下擊退馬共,是為成功。
新村是薄力斯將軍(Briggs)的計畫。任何軍事行動不管作戰計劃多厲害,最後一決高低的是後勤補給。他把散居在郊外的華僑集中在“新村”,一刀切斷馬共的糧食供應,也直接確保居住在新村里的華僑不再受到馬共滋擾。
隨後接替的鄧普勒將軍(Templer)認為除了切斷糧食供應外,政府也應解決人民的心思問題,也就是所謂的“heart and mind”
鄧普勒後來開始使用心理戰術、拜訪新村、改善新村生活條件。鄧普勒也和當時的馬來統治精英協商,建議發放公民權給華僑,讓他們放棄華僑身份,轉而成為馬來亞公民。
就這樣,緊急狀態在短短十二年之內就結束。馬來西亞各族人民在1960年以後所享有的和平安穩,難道不就是上幾代新村人犧牲個人自由和經濟利益下所留給我們的文化與精神遺產嗎?
即使這些政客不歌功頌德,不支持新村申請入遺,也該肯定新村和新村人的歷史角色和貢獻吧?
第三,新村經過六十多年歲月的洗禮,華社必須承認許多新村已經改變原來的面貌。許多新村年輕一輩村民把老厝拆除重建,導致故居失去傳統面貌。因此並不是每一個新村都符合資格申請入遺。這也意味最後入圍的可能只是少數幾個新村而已,而不會是全部新村。
因此如果有政客在議會膽敢問到底新村有什麼值得申請入遺,我的答案就在上面。這些答案不能證明什麼,但是他們的問題卻凸顯其對我國歷史文化的偏面認知。
劉永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