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絨比艾國會議席補選成績已經出爐,希盟以超過1萬5000張多數票輸給國陣馬華候選人黃日昇。
一時之間,希盟陣營愁雲滿佈。無論丹絨比艾補選成績如何,或者這場補選帶給我們什麽訊息,希盟依舊是當朝的聯邦政府和柔佛州政府,因此希盟還是有責任繼續執政,辦好三件大事,即兌現大選承諾,搞好國家經濟和體制建設、遠離鬥臭鬥垮的內部權爭。
其實,傷心失望只能一會兒就好了,畢竟未來的日子還很長遠。接下來的問題是:希盟的失利會否製造足夠的條件啓動首相交棒程序?
這讓我想起二十年前的烈火莫息的年代。當時安華已經患上牢獄之災,可是馬來民間,尤其是年輕馬來選民對國陣巫統的領導依舊不滿,尤其是馬哈迪醫生。
馬哈迪知道自己無法再次領導國陣贏取下一届大選,因此選擇在2002年的巫統代表大會突然宣佈辭去巫統主席和首相職位。由於是突如其來的宣佈,加上巫統上下毫無準備,因此在多方挽留之下,馬哈迪同意在2003年才把首相和黨主席的職位交給阿都拉。
阿都拉上臺后翌年就進行全國大選。他承諾大力肅貪,以及親民的作風,讓當時的國陣贏得海嘯式的勝利。
丹絨比艾后,有朋友認爲希盟敗選與大選承諾跳票無關,反而是選民對行動黨的觀感不好,即行動黨在一些涉及宗教和種族權益的課題并沒有一如既往地表態。其實一部分馬來選民也擔心或認爲土團黨、誠信黨和公正黨是行動黨的傀儡。
國陣過去十多年都是以這樣的手法來分離民聯和希盟,可是爲何國陣的得票還是每況愈下?
因此,我認爲希盟政府在施政上多次U轉、無法履行部分承諾、黨内的派系鬥爭浮上臺面以及經濟停滯不前,一直沒有大好轉才是希盟敗北丹絨比艾補選的主因。
我在兩個星期前在本欄一則題爲《辦好三件事,交棒自然來》。三件事就是:兌現大選承諾,搞好國家經濟和體制建設、遠離鬥臭鬥垮的內部權爭。
兩個星期後,我們再重新閲讀《辦好三件事》的這段文字,還是覺得非常貼切。話説回頭,不久前我在個人面子書貼了一則希盟的宣傳視頻,内容解釋到底希盟是否已經落實百日十大承諾。十大承諾之中,已經有至少七項已經完成,或幾近完成。另外有三項則面對阻力,或還在處理當中。
希盟政府意志力和執行力的强弱,取決於它以什麽態度來看待大選承諾。如果百日十大承諾已經完成或幾近完成七項,那麽不管補選輸贏,希盟政府必須卯足全力,把接下來其他的承諾一一落實。
當希盟開始兌現承諾、國家經濟開始復蘇,政府開始收回1MDB的黑錢、總檢察署輪流把貪官們控上法庭、法庭開始為這些貪官判刑,加上選民通過補選所要釋放的强烈訊息,那麽馬哈迪就可以毫無懸念地移交政權給安華,而且這個政權將會是一個相對比較乾净的政權。
劉永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