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9, 2020

抗疫之下的中小企業和食物安全問題

馬來西亞實行行動管制令迄今已經超過一個月。當聯邦政府在3月16號宣布實行長達14天的行動管制令,許多人除了忐忑不安之外,也毫無預警,即到底接下來的14天生活會如何。

行管令實行初期,許多民眾一時未能適應,但是街上的行人和車輛數量明顯減少。行管令迄今已經延長三次至5月12號。現在沒有人能夠排除行管令在5月12號之後不會再延長。

因此,許多人當初並沒有預算到行管令原來會延長到這麼久,以致企業界在各方面的準備還是不足。

中華民國台灣本來是口罩輸入國。當武漢肺炎爆發初期,台灣不僅限制大陸人士進入台灣,甚至還下令禁止口罩輸出。台灣本身的口罩供應量本來就不足以應付本土市場需求。後來台灣依靠本身中小企業和機械製造與供應廠商,把一台台製造口罩的機械拼湊起來,成就中華民國的“口罩外交”。

Wednesday, April 22, 2020

網路議會行得通嗎?

網路議會行得通嗎?由於即將召開的國會下議院會議只開會一天,這個問題開始成為朝野政黨討論。

贊成縮短國會會議天數的,不外是因為現在病情還未真正緩和,因此沒有必要冒險。不贊成者,除了認為政府必須針對疫情的所有措施和政策予以解釋之外,也認為政府可以在無需縮短會議天數的情況之下也可以召開國會——即通過網絡進行會議。

這個建議顯然是因為網絡會議應用程序突然在實行行管令或封城令之後一夜爆紅所致。當人們開始通過網絡和視頻進行商業會議,人們也開始思考到底議會是否也可以暫時搬上網絡?

這個問題到現在沒有人可以回答。我的看法是,如果在緊急時刻也能夠通過網絡召開國會、州議會甚至是地方政府的會議,何樂而不為呢?

有者會問,難道開過會比人民的安危更重要嗎?這是假命題。議會會議搬上網路進行,這在技術上並非不可能。既然網絡能夠提供另類平台讓國會會議進行,那麼就沒有理由縮短國會會議的天數。

第二,與其說要縮短國會的開會天數,倒不如說讓國會會議的內容更精簡。既然當今熱門課題就是肺炎疫情,那麼是次議會應該把焦點放在這個地方向政府問責。

Wednesday, April 15, 2020

後門政府在抗疫時期的政治操弄


行動管制令有今天正式進入第三期,除了衛生部總監諾希山每日例行的記者會之外,最近慕尤丁領導的後門政權似乎近動作頻頻,委任多位國盟國會議員當任政府重要機構和官聯公司的主席。

更早前,伊黨主席哈迪阿旺獲得首相慕尤丁委任為“部長級別”的首相對中東特使。掌管法律事務部的依黨部長達基尤丁表示,依黨的國會議員當中如果有人沒有出任部長或副部長,那麼他們將受委為政府官聯公司高職。

是什麼原因讓這位部長認為所有依黨國會議員都擁有充足的專業知識或從商經驗,以致他們全部都能夠當任官聯公司的高層?

除了官聯公司,政府也有許多法定機構的職位。這些法定機構並不是官聯公司,而是在相關法令下成立的監管機構。

例如巫統馬樟國會議員阿末加茲蘭不久前受委為棕油局主席。此前,伊黨巴西馬國會議員阿末法迪裏取代沙拉斯瓦迪技職發展基金局主席。

Wednesday, April 08, 2020

軟著陸讓民眾適應未來新常態


截至4月7日早上6點,根據各國通報的數字,全球累計感染武漢肺炎的總人數達到了133萬人。死亡高達7萬3000人。

在舉世大疫衝擊下,世界各國損失慘重。馬來西亞的情況自然不例外,實施將近二十多天的行動管制令看來已經把每日確診人數控制在100到200人之間,但是這個數目一直沒有下降至100人以下。這讓許多商民擔憂,如果每日確診人數沒有顯示下滑的現象,行動管制令或者是鬆綁了的管制措施可能還有必要延續一段時間。

在我的選區,在行動管制令實行初期,許多販商還是可以咬緊牙關熬過去,可是進入第三個星期,許多已經開始擔憂,因為大家已經開始面對收入減少,現金流動不足的現象。

這就是為何我在上週要求聯邦政府不能忽略中小型企業,尤其是小販商的需求。如果連他們也無法撐下去,我無法想像接下來會引發的龐大失業潮。另外,面對疫情遲遲沒有消退的情況,各級行政單位不能忽略各政府部門因行動管制令而發生的溝通和協調問題。

Wednesday, April 01, 2020

不要殺掉會生金蛋的鴨子


國盟政府推出經濟第二個經濟刺激配套,簡稱愛民經濟配套,大撒2500億現金。實際境況是,政府只不過派發250億令吉的現金,其中這包括臨時首相馬哈迪上個月宣布的200億令吉的配套,剩餘的都是貸款和豁免賦稅的賬面金額。

我不明白為何此次配套關於中小企業的著墨並不多,以致中小企業業者現在不再是怨聲載道,而是罵聲四起,甚至連媒體的報導也無法承載所有他們怒罵聲。

有多位經常在平面媒體對外發言的中小型企業頭頭數天前在社交媒體面談直播。他們對此次配套的批評比希盟還要苛刻。

然而他們的怒罵並非沒有道理。配套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中低收入的家庭或受僱人士可獲得現金補貼,然而許多中小企業認為發放的方式就是一個幌子。

員工如果要享有這筆現金補貼,雇主必須先先預支這筆錢,然後跟政府徵領,條件是雇主必須證明他的收入在一月份下滑50%。這個也是另一個幌子。到底收入下滑50%是以哪一個月份做比較?雇主即使預支了這筆錢給員工,可是過後他們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向政府領回這筆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