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有哪一個農業活動和馬來西亞華社關係密切,我的答案不是勞勿的榴槤農、不是金馬崙高原的菜農、也不是全馬各地的小園主,而是遍佈全馬各州的豬農。
漢字的“家”就是部首寶蓋“宀”(意即房屋)加“豕”(意即豬)。從這裡就知道漢人五千年歷史長河之中,“家”和豬關係密切。
再說的通俗一點,馬來西亞的養豬業和豬肉銷售幾乎全部由華裔或華商經營。馬來西亞豬肉食品最大的顧客群還是華社,其次是東馬沙巴和砂朥越的非穆斯林土著。馬來西亞的印裔同胞雖不回避豬肉,但一般也不食用豬肉。
最近由於豬肉供應不穩定,導致價格應聲上漲。各大華文報章日前在地方版以顯著版位報導我國豬肉價格為全亞洲最高,達到每100公斤1780令吉。
由於豬肉昂貴,許多華裔顧客轉而選擇雞肉。這樣一來會否產生連鎖反應,間接推高雞肉的需求?這會否影響雞肉價格?根據網絡資料,除海鮮外,馬來西亞豬肉供應佔國內肉類消費市場約9巴仙,雞肉80巴仙,牛肉10巴仙,其餘不到2巴仙則是羊肉。
因此,穆斯林官員在管理養豬業、豬肉供應和價格問題時,總不能以為事不關己,認為這是華人的問題。試想:如果華裔消費者買不起豬肉,他們不會和穆斯林一起搶購雞肉嗎?因此豬肉也應該被列為是國家糧食供應安全的一環。
為何豬肉供應不穩定?前幾年是飼料短缺所致,現在則因為病毒肆虐導致豬農被迫減產。獸醫局為了阻斷病毒擴散,經常強制毀豬和禁止生豬越州。
雪隆則是全馬豬肉需求最高的地方。除少數貨源來自雪蘭莪瓜冷縣,還依賴霹靂或檳城的生豬。此外,市場上也有少數冷凍入口豬肉。雖然價格便宜,但是本地顧客一般因口感因素而偏愛本地新鮮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