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02, 2025

馬華前景依然不客觀

        馬華公會最近在社交媒體獲得許多網民留言:『謝謝馬華』。馬華是否已經看到重生的一線曙光?我鮮少在本欄談馬華,如今必須離開議長身份,對馬華前景稍作分析。

        如果大家有留意全國各地的地方版,許多馬華區會紛紛在代表大會通過以下議決案:『要求馬華退出國陣』、『要求馬華爭取在來屆大選上陣』、『要求馬華在下屆大選出戰所有選區』、『要求馬華下屆大選以本身的標誌出戰』、或『拒絕在下次大選和民主行動黨合作』等等。

        畢竟這些都是來自全國各地馬華基層的心聲,馬華中央會否在兩三年後的全國大選,甚至是今年必須進行的沙巴州選,遵循基層的心聲,孤注一擲,下定決心脫離國陣,獨立上陣?

        這是馬華中央領導層必須跨越的第一個心理障礙。如果做不到,不僅辜負基層的期望,也讓基層和全黨上下再一次蒙羞。可謂騎虎難下。

        如果真的發生了,馬華獨立上陣會否成功贏獲一兩個國州議席?他們是否能夠獲得友族同胞的認同和支持?

Sunday, June 29, 2025

捷克和馬來西亞難逃地緣政治漩渦

        


最近有一起不大起眼的國際新聞吸引我的關注。

        捷克軍事情報部門在兩天前公佈,大陸外交官和特工曾經在去年3月趁中華民國候任副總統蕭美琴訪問布拉格時對她進行追蹤。

        此外,也有捷克媒體在去年報導一名大陸外交官在追蹤蕭美琴的車輛時闖紅燈。捷克公共廣播新聞網站irozhlas.cz在週四報道稱,中方還計劃製造一場示威性的車禍。

        捷克國防部發言人Jan Pejsek表示,中國駐布拉格外交官的行為違反了外交規定。他在發給路透社的電郵評論中表示他們跟踪蕭美琴副總統,收集她的日程安排,並試圖記錄她與捷克政界和公眾重要代表的會面。”

        他在電郵中更提到:“我們甚至記錄了中共情報部門試圖製造條件,對蕭美琴實施“示威性動能行動”(demonstrative kinetic action),但行動並未超出準備階段。”

Wednesday, June 25, 2025

新戰國時代的東盟應維持團結

        俄烏戰爭的局勢自2022年擴大規模,迄今看不可能和平結束。不久前還有印度和巴基斯坦也發生軍事衝突,在美國的斡旋下結束。中東地區幾乎不曾有一刻穩定。巴勒斯坦加沙地區更被譽為是中東地區的火藥庫。目前伊朗和以色列的戰爭已經牽涉美國。

        因此許多人在問,到底第三次世界大戰會否爆發?

Sunday, June 22, 2025

以外國水果SST補貼本地果農企業

      


 第一副首相兼巫統主席阿末扎希日前表示政府可能會檢討是否向入口水果徵收SST或服務銷售稅。

        這番話或許稍有舒緩民間不滿政府向入口水果徵收SST,但是這顯示有關方面功課做不夠,並未深入思考馬來西亞人的消費模式,以簡單一刀切方式擴大SST徵收範圍。。

        前財長林冠英提出一點值得我們反思,入口水果如年柑或蜜棗(kurma)也得繳付SST的話,那麼明年農曆新年和齋戒月,華裔和巫裔消費者就必須繳付更高的價格。消費者來說,這並非短期之內可以消化的。

        華人祭拜祖先神明,一般都會使用蘋果橙梨,偶爾還會看到黃梨,但是鮮少有人拿木瓜、西瓜或山竹祭拜祖先神明。蘋果橙梨雖是入口水果,但幾乎每一個溫帶國家都有種植和出口這三類水果,國際市場貨源充足,價格相對低廉穩定,早已經成為平民水果。

Wednesday, June 18, 2025

告訴人民錢花在哪更重要

        聯邦政府決定在7月擴大銷售和服務稅(SST),引起坊間反彈。這個宣布涵蓋基礎建設、工商業建築服務以及新增六個領域,即租憑、建築、金融、私人醫療保健、教育和美容行業。其中部分進口水果和女士們愛光顧的美容服務也被列入擴大徵稅範圍之內。

        這個宣布在大約一個星期前宣布,卻在兩個星期後實施,普遍上許多消費者和民眾都吃不消。團結政府內有部分人士不贊成這項措施。有者建議預期這樣擴大SST徵稅範圍,倒不如重啟GST,讓每一個人都更透明地繳付賦稅。

        財政部後來再宣佈,凡在今年7月1日之前從事基礎建設、工商業建築服務的年銷售額不超過150萬令吉、以及新增六個領域,即租憑、建築、金融、私人醫療保健、教育和美容行業,如果年銷售額不超過50萬令吉,都無需注冊銷售與服務稅。

        不管哪一個政府施行什麼賦稅,民間不會有人高興。那些贊成重啟GST的人士,他們能夠擔保到時民眾和中小企業就不會反彈嗎?

Sunday, June 15, 2025

公開執法單位調查報告

        總檢察署是否享有絕對權利決定是否提控某人?答案:是!既然如此,總檢察署以什麼標準來衡量?答案:證據的多寡,以及證據的含金量。可惜的是,我們並沒有任何儀器或方程式可以進行這方的數字計算。

        好的證據就是直接證據,那就是能夠完完全全證明這個刑事案就是涉嫌者所幹的,沒有他人。如果這樣的證據,其量甚多,那麼總檢察署幾乎肯定可以立案,因為涉嫌者入罪的機會幾乎超過90巴仙以上。

        這時涉案者將會成為被告。被告的辯護律師為了要協助被告脫罪,必須卯足全力挑戰總檢察署提出的證據,質疑證據的合理性,盡力挑起合理的疑點。如果總檢察署從警方得來的證據固若金湯,那麼辯護律師就無法挑起任何合理疑點。

        吉隆坡高庭在6月12日針對首相安華的一名前助理尤索夫運毒和持有假槍(本文稱“尤索夫安”)的表罪不成立,當庭釋放。承審法官加米爾裁定,檢方未能出示可靠證據,以證實上述兩項控罪的所有構成要素。

Wednesday, June 11, 2025

不讓deep state攪局

        最近有一些課題對民主行動黨和希盟來說是相當棘手的。

        第一、總檢察署回函告訴已故趙明福家屬,針對趙明福命案,總檢察署由於證據不足,因此無法提控任何人士,因此案件被列為『無進一步行動』或『NFA』。

        趙明福家屬已經公開總檢察長發給趙明他們的公函。我覺得總檢察長的姿態相對謙虛。他甚至向家屬致歉和表示同情,同時詳細解釋為何會採取這樣的行動。他也表示一旦有新的證據必定將重新處理這宗命案。

        到底警方向誰問話?事隔十五年,當局還能夠搜獲什麼新的直接證據(direct evidence)?如無,是否可能搜獲間接證據(circumstantial evidence)?如果只有間接證據,它們的綜合力度(combined strength)是否可以超越合理懷疑(beyond reasonable doubt)的門檻,讓涉案者入罪?

        第二、儲存或使用三桶以上,即超過42公斤的津貼煤氣桶的商家必須申請『定期受管制物品准證』。這個條規在2021年制定,當時還是內閣部長的馬華總會長魏家祥當時不提,反而現在抽水,顯然誠意不足。團結政府後來宣布暫緩執行這個條例,並且會在今年10月再修例。

        這場毫無預警、突無奇來的風波,就像之前的MyKiosk,最後還是緩了下來。

Sunday, June 08, 2025

政府宣布鎮定措施之後……

        聯邦政府在周四內閣會議宣布暫時豁免年收入不超過50萬令吉以下的中小企業電子發票。內閣在同一天的會議也暫時豁免小型餐飲業者針對桶裝煤氣桶申請準證。

        內閣在今年2月也曾經宣布豁免年收入低於15萬令吉的微型企業豁免開電子發票。

        這兩項措施對緩小商家的不滿情緒有一定的“鎮定作用”,但是我不敢說這是好消息,這是因為下半年國能的電費和RON95汽油可能調漲。再加上我國目前正和美國針對對等關稅進行談判,因此還是前路還是挑戰重重。

        其實這些經濟轉型的陣痛,即不受歡迎但非常需要的政策,都必須按部就班,一點點地落實。一旦不能持之以恆,結果會變成夜長夢多。

例如,政府在2024年推出主要數據庫,即Pengkalan Data Utama(PADU),要求全體國民和各個政府部門把相關資料輸入進入PADU,以方便聯邦政府通過這個數據庫來決定如何發放援助金。

盡早成立這個數據庫是必要的。這是因為一旦政府收回所有主要的集體式補貼後,政府必須把這些緊貼重新回饋到睇下階層人民的手中。

Wednesday, June 04, 2025

規範長照服務迫在眉睫

        由於長期面對勞工短缺,加上多名外籍移工最近遭逮捕,負責人擔心當局會控告非法雇用移工,因此芙蓉美嘉威安老院61歲的負責人劉西堂和妻子在萬念俱灰下開記者會宣布結業,要求家屬把安老院內的長者載回。

        養老院不能合法聘用移工,加上本地員工不願意加入這個行業,導致許多非營利組織經營的養老院被迫關閉。

        這是劉西堂在記者會上說的。他的處境在中文報章的地方版獲得廣泛報導。雖然是地方新聞,但是劉西堂卻點出許多非營利養老院的窘境。因此新聞一出,各地業者紛紛表達關心。媒體工作者更在本身專欄為劉西堂撰文發聲。

        在許多嚴重老化的國家,幼兒園和托兒所已經被改造為養老院。許多商家已經看到商機。面向不同收入階層的長者,他們興建長者醫護中心、長者護理酒店、主打方便長者居住概念的房屋項目,讓長者在完全無障礙的社區自由進出。他們建的屋子面積不大,但是廁所、家具擺設完全符合無障礙用戶和長者的需求。

        身為政府,我們該怎麼辦?如果再允許養老院雇用移工,等於再開放多一個領域給移工、等於鼓勵人民依賴移工、等於流失更多的外匯、等於等於……

Sunday, June 01, 2025

南海問題如再無進展,不如先決定什麼不能做?

        上週順利進行的第46屆東盟峰會已經圓滿結束。貿工部部長扎夫魯和首相安華異口同聲表示我國帶領下的東盟正積極敲定『南海各方行為準則』,以及積極推動落實關於緬甸問題的『五項共識』。

        大約在7個月前,即2024年10月,東盟當時在時任輪值主席國寮國作出幾乎同樣的聲明。東盟每年鍥而不捨提出同樣的論點,到底有多少進展?各國在談判桌上到底說了什麼?這些細節只有當事人才知道。

        東盟不像歐盟。歐盟有27個。雖然成員國國力不一,可是其成立目標是邁向政治和經濟一體化,因此歐盟之下有許多超國家機構如歐盟議會、歐盟委員會。歐盟在主要政策、法律、貿易、貨幣等擁有統一的制度和規範。如此集體決策讓歐盟在和美國和大陸談判時擁有相當豐富的籌碼。

        反之,東盟雖然人口市場和總體經濟龐大,但是其持續性非常則依賴十國之間的共識。東盟成員國幾乎全部都是小國或發展中國家,即時最富有的新加坡和汶萊,也是名副其實的小國,即國土面積小的小國。加上每一個成員國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美國在貿易關稅的談判是和各個國家分開談判,無需和東盟單一談判。這造成東盟並沒有諸如歐盟般豐厚的談判條件。

        在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裡,東盟只有依賴各個國際公約和法律來約束成員國和大國之間的行為。如果有任何一個國家不遵守公約,這些公約將等同於一疊廢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