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08, 2020

軟著陸讓民眾適應未來新常態


截至4月7日早上6點,根據各國通報的數字,全球累計感染武漢肺炎的總人數達到了133萬人。死亡高達7萬3000人。

在舉世大疫衝擊下,世界各國損失慘重。馬來西亞的情況自然不例外,實施將近二十多天的行動管制令看來已經把每日確診人數控制在100到200人之間,但是這個數目一直沒有下降至100人以下。這讓許多商民擔憂,如果每日確診人數沒有顯示下滑的現象,行動管制令或者是鬆綁了的管制措施可能還有必要延續一段時間。

在我的選區,在行動管制令實行初期,許多販商還是可以咬緊牙關熬過去,可是進入第三個星期,許多已經開始擔憂,因為大家已經開始面對收入減少,現金流動不足的現象。

這就是為何我在上週要求聯邦政府不能忽略中小型企業,尤其是小販商的需求。如果連他們也無法撐下去,我無法想像接下來會引發的龐大失業潮。另外,面對疫情遲遲沒有消退的情況,各級行政單位不能忽略各政府部門因行動管制令而發生的溝通和協調問題。



昨天國防部長的記者會,發生聯邦政府推翻雪州政府的指令。原因是雪州政府和瓜冷市議會(也是筆者本身選區的地方政府)允許部分商店,如農業肥料與農藥、五金、動物飼料和汽車零件在一個星期兩天,即星期一和星期四限時營業。
雪州政府的指令也允許修車廠營業,但是在這個指令實行不到一天,聯邦政府就推翻。到底中間發生什麼問題,相信許多人都不得而知,但是限時營業以及業者本來就必須遵守一定程度的衛生作業,相信這是管制令接觸以後大家必須面對的新常態(norm)。既然這樣早一點讓大家習慣不是更好嗎?

我本身支持州政府的決定,這不是因為政治原因。難道管制令期間,獲允營業的廠家、商家和小販以及政府機構如醫院、警方等等就不需要使用交通工具嗎?如有交通意外發生、汽車羅里拋錨,需要修理或更換零件,請問要找誰來幫忙和供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問題。

我認為,政府在管制令期間也必須要和各級政府機關保持溝通。不管管制令會否延長,我們的重點是軟著陸,即慢慢讓商民適應管制令結束後的寬鬆版管制措施。

例如,管制令結束後,可能我們可以考慮實行車流限制。我們也可能必須限制商店限制人流、強制要求每一位顧客佩戴口罩、測量體溫、維持社交距離等等、商店亦有可能限時營運、夜店活動可能還得暫時休業,之前已經搬上網路運作的行業,或許還會繼續在家通過網絡運作。至於學校,恢復上課後要採取怎樣的防範措施?

我無法在這邊每一個都寫出來,但是現在還在家中作業和擬定政策的公務員,必須開始思考這些問題,而不是在管制令結束後才來思考。

雖然這是聯邦政府的權限,但是地方政府的在地經驗是非常寶貴,因此我認為地方政府的領導如果有任何建議,應該大膽直說。好的政策不一定是從上而下,很多時候都是由下至上,再由高級領導拍板定案。

劉永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