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30, 2021

華人幫華人沒有錯?

 我在上週的評論文章提到標籤。時隔一個星期,似乎沒人願意為他們打下的標籤提供任何詮釋,那就允許我自己下手吧。

如果去(減)華化就是刻意淡化華人色彩,那麼“減華化”的對立面,即“加華化”就是刻意突出華人色彩。這些標籤就是最簡單的二分法。非我即他,容不下灰色地帶。

不管是全盛期還是低潮期,民主行動黨至少享有超過一半華裔社群的支持,有些選區甚至還獲得高達九十吧仙華裔選民的支持。這點民主行動黨不用刻意否認。

行動黨也不需要“加華化”。這是因為行動黨逐漸獲得各族選民的支持。這點也是不容否認的客觀事實。

舉個例子,自2008年以降,行動黨就因為興權會運動獲得印度裔族群的強大支持。高喊“加華化”肯定會被輕易標籤是只為華裔權益奮鬥。如此一來,行動黨的印裔領袖和支持者該何去何從?

現在的行動黨已經具備條件成為主流馬來西亞人的政黨。這個政黨除擁有華印裔代議士,也有來自東馬沙砂二州的土著代議士。在一些行動黨不曾參選的州屬如吉蘭丹、登嘉樓和玻璃市,行動黨也成立了多個支部,甚至連北馬的馬籍泰裔支部也成立起來,順利籌組州委會。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諸如“華人幫華人並沒有錯,只要他不分種族地也幫其他人”的言論即自相矛盾,也不符合馬來西亞多元政治的現實環境,甚至很輕易地就會被炒作為沙文主義。試問“華人幫華人”是否意味:

1.    華人警察是否要放過華人盜匪,縱容他為非作歹?
2.    華人法官審理案件,應該偏幫這位華人當事人?
3.    華人球判在球賽評分,應該偏幫華人球員多於其他族裔的球員?
4.    華人議員在幫忙選民,應該把資源優先發放給華人選民?
5.    華人教師為學生批改考卷,應該給華人學生更高分?

當然,像這樣的反問一定會被批為過渡詮釋。但是“華人幫華人”就是這麼簡單的字眼。按照字面解釋,就只能這樣理解,難道還有其他完全不同的詮釋?

問題是:如果後面多加一句“只要他不分種族地也幫其他人”,就讓人覺得前後不一。試問:華人要先幫誰?先幫華人還是其他人?實施情況是,所謂的“華人幫華人”的實際例子並不多,甚至很難發生,最終淪為有心人的煽情之作。

任何要在馬來西亞生存的政黨或政治聯盟絕對不能單靠單一族群的選票。就好比巫統、伊斯蘭黨和土著團結黨,也不可能在缺乏非穆斯林和非馬來人的支持下穩定執政馬來西亞。

行動黨肯定要穩住非巫裔選民的支持率,同時也必須開拓巫裔選民的票源,甚至爭取更多非華裔候選人在混合選區甚至是巫裔選區上陣。這些都是毫無衝突,更無需以什麼標籤或名堂來實行一刀切。
 
劉永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