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月18號是民主行動黨正式成立59週年。後天3月21號是已故新古毛區州議員李繼香逝世一周年。我把這兩個日期放在一起,除了緬懷李繼香這位上一代60後行動黨人的辛勤努力,刻苦耐勞和“打死不走”的拼搏精神之外,也感謝她在我於2004年加入行動黨後所提供的訓練和提點。
我當時領的永久黨員證由時任秘書長郭金福簽發。在新首相阿都拉效應之下,他以219票微差票數在堡壘區敗給馬華王乃志。
當年的大選也是啟用新選區劃分的界限。據稱當時的馬六甲市區國會議席經過劃分後成為一個華裔選民低於70巴仙的選區。
當時李繼香跟我分享的粗線條計算是這樣的,民主行動黨最有勝算的選區一般須有華裔選民佔七成以上。在那個時候,巫印裔選民一向以來都是國陣的鐵票。所以我們不用奢望這三成的非華裔選票會投給我們。
民主行動黨要贏只能靠剩餘七成的華裔選票。可是在這之中,馬華民政至少有兩成的黨員票,裡面有大約一成是馬華鐵票。民主行動黨也有大約三成的鐵票。中間選民則佔兩成到三成之間。因此如果民主行動黨要贏,就需要靠“風”。如果吹反風,民主行動黨則可以靠本身三成的華裔鐵票,再加另外三成的華裔游離票以及不到一成的馬華民政黨員票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