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國立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教授日前在《天下雜誌》寫了一則題為『加分制度公平嗎?校園DEI政策的矛盾與轉機』,引起我的關注。事關高校長在文章提到加分制度所造成的矛盾,不僅發生在美國和台灣,也發生在馬來西亞。
高教授觀察到,學校在拍攝形象照時,常為呈現多元與國際化,特意挑選不同族裔的學生一起拍照。這不是因為他們表現傑出或能力好,而是他們代表特定族裔的象徵意義。
最近在美國,總統川普頻頻對哈佛大學揮重拳,先是凍結經費,然後限制招收國際學生,甚至強制要求大學提交外國留學生的個人資料,議論紛紛。背後原因據稱與部份大學醞釀反猶太風潮和被中共滲透有關,也牽涉到各校的「多元、平等和包容」(DEI)政策。
高教授繼續申論:『從美國的脈絡來看,DEI的推動源於社會累積幾百年的巨大不平等,非裔與拉丁裔等少數族裔在教育、就業和社經地位上,長期承受系統性的壓迫與不公。1960、70年代開始,美國社會逐步意識到這樣的歷史債務,並透過包括加分制度在內的各種「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來調整,嘗試彌補過往的不公。』
中華民國台灣也有相似的制度安排。該國教育部在1987年頒布「台灣地區山地族籍學生升學優待辦法」。這確幫助許多原住民學生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這樣的安排據說在大陸的高考也一樣,那就是少數民族的考生一般都會因為地區和族裔加分,讓他們也和漢族學生獲得升學機會。
可是問題來了。高教授認為這樣日子久了,學生會覺得自己是靠膚色拿到學位,動搖他們對自身能力的信心,對他們的人格發展是一個傷害。
我在想,馬來西亞實行超過50年的新經濟政策,讓一代又一代的土著學生通過豐厚的政府獎學金和國立大學的學位配額在海內外升學,他們是否曾經懷疑本身的能力?這些平權行動是否已經有效地拉近各族群的心理差距,儘管各族群的社經地位差距已經逐漸縮小?
最近馬來西亞從大學預科班錄取制度到預科班和STPM之間的競爭,個中所參雜的差別待遇和種族議題,我認為馬來西亞的問題比台灣、美國和大陸更複雜。
單單從官僚體系看就知道不容易。首先預科班和SPM由教育部管轄。STPM的課程綱要和考卷則由高教部管轄。如果要解決大專錄取制度的不公,可得要在兩個部門之間周旋。
既然大家都認為STPM是更好的考試,那就取消預科班,把預科班學院裡的試卷和學科依照STPM的格式來進行授課與檢驗。現在的STPM已經能夠改革到和預科班制度幾乎一樣。預科班有CGPA,現在的STPM也是以CGPA來評估考生的能力。
一旦大家的起跑點都一樣,我們是否可以用加分制拉拔弱勢族群學生的分數?
DEI並沒有錯,錯的是在當官的如何落實。DEI裡面的『E』強調的是「公平」(Equity),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起點,給予不同的支持。如果繼續搞兩套不同的入學考試,這不僅在製造分裂,也是浪費資源。
劉永山
雪州議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