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2, 2025

以外國水果SST補貼本地果農企業

      


 第一副首相兼巫統主席阿末扎希日前表示政府可能會檢討是否向入口水果徵收SST或服務銷售稅。

        這番話或許稍有舒緩民間不滿政府向入口水果徵收SST,但是這顯示有關方面功課做不夠,並未深入思考馬來西亞人的消費模式,以簡單一刀切方式擴大SST徵收範圍。。

        前財長林冠英提出一點值得我們反思,入口水果如年柑或蜜棗(kurma)也得繳付SST的話,那麼明年農曆新年和齋戒月,華裔和巫裔消費者就必須繳付更高的價格。消費者來說,這並非短期之內可以消化的。

        華人祭拜祖先神明,一般都會使用蘋果橙梨,偶爾還會看到黃梨,但是鮮少有人拿木瓜、西瓜或山竹祭拜祖先神明。蘋果橙梨雖是入口水果,但幾乎每一個溫帶國家都有種植和出口這三類水果,國際市場貨源充足,價格相對低廉穩定,早已經成為平民水果。

        我在《星洲日報》東海岸版曾經讀到一位水果販商的訪談,那就是即便是本地水果,其價格未必便宜,如果貨源不足,到最後僧多粥少,水漲船高。如果外來水果也必須收取SST,恐怕最後吃苦的還是消費人。

        不要忘記,當局不曾也不會把本地水果列為價格管制品。換句話說,本地水果價格是根據市場供求波動,一旦如此,本地外國水果價格一定上漲。

        此外,現在正值馬來西亞和美國進行對等貿易談判,倘若這個時候馬來西亞也向美國的華盛頓蘋果、Sunkist鮮橙或葡萄的零售價格多徵收5%的SST,這豈不是為難馬來西亞的談判代表?

        上面所提到的都不是很深奧難懂的東西,可是既然是常識,為何官員們想不到?財政部收下了這筆費用,可否從裡面提取部分來補貼本地果農,提高他們的產量,尤其是番石榴、火龍果、山竹、楊桃、木瓜、黃梨、芒果、紅毛丹、香蕉?

        現在的國內水果市場大部分都是小農供應,他們並不是定期栽種某一類的水果,因此供應非常不穩定。例如他們可能在一片五英畝的農耕地種油棕樹,偶爾在空地旁邊重一點香蕉。如果香蕉價格不好,說不定他們可能種辣椒。如此在同一片土地栽種不同的農作物,土地才能獲得重新翻新的機會,才能變得更加肥沃。

        因此本地水果的產業鏈許多聯邦政府甚至是州政府砸重資投資。根據聯邦政府在2021年發布的《2021—2030年國家農糧政策》,目前本地水果供應只能滿足國內80吧仙的市場需求。

        為了確保雪州政府也在本地水果供應鏈分一杯羹,雪州政府在2003年通過子公司雪州農業發展機構在瓜雪八丁燕帶成立佔地1000公頃的雪州水果谷(Selangor Fruits Valley)。

        雖然這並不能迅速填補本地水果供應不足,但是至少彰顯雪州政府解決問題的誠意,以行動告訴聯邦政府:如果要迅速填補國內市場,甚至製造更多外銷本地水果的機會,政府就必須鼓勵更多大公司和財團投入水果種植。

        除了官聯公司帶頭做起,政府也可以鼓勵更多財團投入水果種植,或者是投資在現有的公司,讓他們擴大和我國各州的小果農合作種植和生產。

        例如上面提到的美國的華盛頓蘋果和Sunkist,以及全世界最大的水果供應商都樂集團(Dole),背後就是美國數千家規模大小不一、世代經營水果種植的農民企業。這種經營模式在大陸、台灣、日本韓國甚至是其他東南亞鄰國都有人在做,為何我們做不到?

劉永山

雪州議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