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教育制度現在面對什麼挑戰?上週我受邀出席馬來西亞留學英國同學會所主辦的一場綜合論壇。第一個題目關於我國當前的教育狀況。出席和演講嘉賓雖然大多都是馬來精英,但是他們的孩子在國小就讀,經驗獨特、觀點一針見血。
首先,馬來西亞學生在後疫情時代整體學術表現下滑。其二,城鄉學術差距加劇。其三、英語和國語整體掌握能力不佳,即便在國小也是一樣。其四、現代教育依靠高科技教學工具,鄉區在這方面遠遠落後。其五、未來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科技人才,可是綜合上面四項問題,我國無法提供足夠的人才。
演講嘉賓也拿出教育部在國會提供的答案,證明教育鴻溝逐漸擴大。
現在我國國小95吧仙是土著學生,非土著學生從2014年的6.19吧仙下降至2024年的4.88吧仙。華小大約82吧仙是華裔生,土著學生從2014年的11.67吧仙增加至2024年的18.25吧仙。
國際學校有33吧仙是非馬來西亞人,其餘67吧仙是馬來西亞學生。在這67吧仙的學生之中,非土著對土著的比例是4對1。從2019年到2024年之間,非土著學生增加30.6吧仙,土著學生則增加了49.9吧仙。
這意味國小不再是全民共讀的學校,而是名副其實的馬來學校。同一時期,華小的華裔生比例銳減。越來越多土著家長把孩子送進華小就讀。同一時間,國際學校的馬來西亞國籍學生一直增加。土著學生比例的增加趨勢比非土著高。這表示越來越多的土著家長如果無法或不想把孩子送進華小之餘,寧可讓孩子報讀國際學校,也不把孩子送進國小。
他們其實是來自一個稱為PAGE的組織,成員大多是國小家長,長期關注國小的發展趨勢,並大力支持政府推動雙語教學課程(DLP),即在家長們的允許之下以英語教導數理科目。
教育部在2024年提出新規定,要求每所學校在2025年的學年開始必須開設至少一班的數理科目以國語授課,作為允許開設DLP的前提條件。
新的指南也要求學校參考六年級學生的馬來語科目成績,以決定該校是否符合開設DLP。同時,學校必須確保學生有機會選擇以馬來語或母語學習數理科目。由於這導致部分學生突然被迫轉換為馬來語學習數理科目,去年許多家長不滿教育部的這項新舉措。
後來教育部長法麗娜在國會表示,教育部發現部分實行英語授課的學校連基本的馬來語都無法掌握,因此不適合繼續以英語授課。部長的發言似乎表示部分學校為了提高入學率,不惜以DLP來吸引家長把孩子送進他們的學校就讀。
另外我們再看看一組數據。截至2024年9月30日,共有2491所學校,即1659所小學和832所中學實施該計劃。根據網絡數據,全國一共有7700間小學和2500間中學。這表示DLP已經在全國許多學校開始成為主流教學方式,這是因為有將近25%的小學和34%的中學實行DLP。
副教育部長黃家和也提供數據,在2022年只有23所華中(SMJK)的數理科目以雙語授課,其餘的都是全面以英語授課。此外在雪州,幾乎沒有一所華小參與DLP,反之淡小卻非常積極參與其中。
這個指令下來之後,意味著只有該校小六的馬來語水平達標後才能允許開設DLP。由於朝令夕改造成孩童們學習方面的不便,他們呼籲教育部全面審查DLP,避免朝令夕改。
對教育界人士來說,這是非常尷尬的情況。一方面我們希望下一代能夠掌握母語和馬來語,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孩子們能夠掌握流利的英語,方便他日與世界接軌。兩者之間,倘若管理得當,就可以相輔相成。管理不好,就變成此消彼長。
我在2020年2月5號在本欄就曾經寫過,《1996年教育法令》前言的一部分就寫得非常清楚,即我國的教育也必須依據普遍援助,根據父母的意願來教導他們的孩子。
雖然如此,不同地區和環境的學校有不同的考量,不管是學校、家長還是教育部都不得一個人的意願強加在對方之上。是否強制規定開設一班國語授課,還是讓家長自行決定,學校是否有足夠的師資,這些都必須因地制宜,切勿一刀切。
劉永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