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6, 2007

巴生自由贸易区46亿令吉丑闻影响国家排名


我昨天前往怡保出席国会下议院廉正特选委员会在霹雳州议会主办的听证会。以下就是我提呈给廉正特选委员会的备忘录。

此次特地上怡保就是要带出巴生自由贸易区(PKFZ)46亿令吉的丑闻。

2007年8月15日

尊贵的拿督旺哈欣旺爹博士
国会下议院廉正特选委员会主席
马来西亚国会,
Bangunan Parlimen, Jalan Parlimen
50680 Kuala Lumpur. 手呈

尊贵的拿督旺哈欣旺爹博士,

巴生自由贸易区(PKFZ)46亿令吉丑闻违反国家廉正大蓝图以及为马来西亚在2007年国际透明贪污印象指数的排名带来重大的影响

雪州行动党谨此向国会下议院廉正特选委员会提交针对各项报道关于隶属巴生港务局的46亿令吉巴生港口自由贸易区(Port Klang Free Zone,简称PKFZ)丑闻。

巴生港口自由贸易区是依据高度成功的杜拜贾柏阿里自由贸易区的概念而成。它是要成为本区域首屈一指的货物出口与转运中心。

然而,这个计划在竣工6个月之后却只有大约12家公司选择在此设立货运中心,与本来的预设有着天渊之别。人们无不对这项计划的可行性、可能性以及廉正而感到质疑。

最近,《当今大马》(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69074)、新加坡《商业时报》以及《太阳报》(http://www.sun2surf.com/article.cfm?id=18941 and http://www.sun2surf.com/article.cfm?id=18951)都纷纷报道联邦政府斥资46亿令吉的公款来拯救巴生港口自由贸易区。

这些指责和丑闻也包括:




    1. 巴生港口自由区的发展成本已经从原定的11亿令吉预算膨胀至46.3亿令吉。

    2. 由于成本严重超支,政府必须通过一项拯救配套来拯救这个占地405公顷的巴生港口自由区计划。

    3. 巴生港口自由区而获得批准,是因为其可行性以及其能够自行融资的保证。目前证明两者皆非。

    4. 为巴生港口自由区购买1000依格土地的争议,财政部及总检察署建议以官方的每平方尺10令吉估价徵用相关地段,但港口当局却以本身的方式,根据双方同意的每平方尺25令吉价值买下有关地段,而交通部则保证巴生港口自由区是可行的,以及能够自行融资。

    5. 成本出超数十亿令吉是在未经授权下而作出,因此这是非法之举,因为任何计划的成本每增加1亿令吉,都应事先获得财政部批准,但当局没办到这点。

    6. 交通部在未获得财政部的批准下已经非法发出支持函件,以让巴生港务局委任开发有关地段的私人公司——Kuala Dimensi——发售超过40亿令吉的债券来集资,这总额目前必须由联邦政府来拯救。交通部长未经授权地非法发出支持函件。这封信“是当时获得3A级债券评估的重要工具”,因为这种函件“形同政府作出担保”。

这项计划从早期的10亿令吉(2004年12月)膨胀到31亿令吉(2007年6月)然后再膨胀至现在的46亿3千万令吉。公众不仅要求知道为何这项计划会从原来的10亿令吉膨胀至46亿令吉,而且也质问到底联邦政府动用高达46亿令吉纳税人的血汗钱拯救巴生港口自由贸易区计划是否违反国家廉正大蓝图。

阿都拉于2004年5月推出国家廉正大蓝图(NIP)时,宣布在2008年所要达致的5点目标。其首个目标是‘有效减少贪污、舞弊及滥权’,并设定目标把我国在国际透明组织(TI)贪污印象指数(CPI)从2003年的第37位排名,改进至2008年至少第30名。

令人伤心的是,我国在过去3年里却与目标背道而驰,从2004及2005年的第39名跌至2006年的第44名,而且种种迹象显示排名将在今年我国庆祝50独立周年之际进一步滑落至第50名。

有鉴于此,雪州行动党强力呼吁国会廉正特选委员会针对这起高达46亿令吉的巴生港口自由贸易区丑闻给予认真严肃的看待,因为这将会对马来西亚今年的贪污印象指数造成深远的影响。

如果这笔高达46亿令吉没有被用来拯救这项白象计划,那么这笔钱可以提升与改善国内低收入阶层人士的生活,不管是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卡达山人还是伊班人,因为这笔巨额款项可以用来:




  1. 建筑110,000个廉价屋单位(以雪州每单位4万2千令吉作计算),

  2. 建筑418间学校(根据八打零再也白沙罗华小丽阳镇新校舍1千1百万令吉的建筑费)

  3. 建筑9间医院(根据新山班兰新医院5亿令吉的建筑费),以及

  4. 把国内燃料价格维持在2006年2月28日之前的价格,也就是比现在的燃料价格更为便宜30仙,因为当初政府提高燃料价格每公升30仙的决定为政府剩下大约44亿令吉的燃料津贴。

    谢谢

    雪州行动党秘书
    刘永山 谨启

No comments: